德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于1月23日开展了中医药防治流行性感冒视频培训会议,就应对冬春季节流感疫情等相关工作进行了部署。
流行性感冒(以下简称流感)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对人体健康危害较重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。市卫健委组织中医药专家组遵循“审查病机,无失气宜”的原则,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,充分利用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治疗流感的丰富经验,结合实际,制定了冬春季流行性感冒中医药防治方案,供参考。
病因病机:流感属中医温病范畴,由时疫邪气所致
流感属于中医温病范畴,由时疫邪气所致。肺主气,上通鼻窍,外合皮毛,邪袭肺卫,卫表失和,肺气失宣,出现一系列卫表症状,表现为表热实证。若正气偏虚,病邪由表入里,邪正交争,脏腑功能失调可致邪毒入里化热,进一步发展可灼伤气营,成气营两燔之证。后期邪退正虚,可出现气阴两伤之证。
临床症状:体征主要包括咽部充血和扁桃体肿大
通常表现为流感样症状,如:发热恶寒、咳嗽、咽喉痛、咳痰、全身酸痛、头痛、乏力等。部分病例或出现泄泻或(和)呕吐。小儿可出现厌食,高热者可出现惊风抽搐。体征主要包括咽部充血和扁桃体肿大。部分病例疾病来势凶猛,突然高热,病情迅速进展,邪陷心包,甚至亡阴、亡阳,出现厥脱导致死亡。
辨证论治:根据病情阶段,适时选用不同药物
本病初起邪热犯卫,属表热实证,而后热毒袭肺,并可灼伤气营,后期邪退正虚,气阴两虚。
治疗上,根据疾病阶段的不同,适时选用疏风解表、清肺解毒、清气凉营、益气养阴,健脾和胃之法。小儿、老年人及孕妇等特殊人群按照以上辨证论治原则,根据各群体的生理特点,治疗时应分别应对。小儿易惊风或夹食积,治宜熄风止惊或消食化积;老人正气亏虚,治宜祛邪兼以扶正;孕妇注意安胎。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 胡兵
分类治疗
【邪热犯卫】
症状:发热恶寒或未发热、咽红不适、肌酸乏力、或轻咳,舌淡红,苔薄,脉浮数。
治法:疏风清热。
参考方药:金银花18g、连翘15g、竹叶9g、荆芥6g、薄荷6g(后下)、桔梗6g、牛蒡子9g、芦根18g、炒杏仁9g、生甘草6g。
若患者咽喉疼痛明显,可加用板蓝根30g、蒲公英30g。
若患者咳嗽明显,可加用蝉蜕6g,僵蚕9g,炙枇杷叶15g。
若患者鼻塞、流涕,可加用白芷15g,防风10g。
若患者恶寒重,发热轻,周身疼痛,可给予九味羌活汤加减治疗。
若患者咳嗽,咯白痰明显,可合用半夏厚朴汤加减。
【热邪袭肺】
症状:发热、咳嗽频剧、痰粘稠或黄或有血丝、咽喉肿痛、口渴、目赤、恶心呕吐、腹痛泄泻,舌红或绛,苔黄或腻,脉滑数。
治法:清肺解毒。
参考方药:生麻黄9g(先煎去沫)、炒杏仁9g、桔梗12g、生石膏30-45g、黄芩12g、金银花30g、连翘12g、贯众9g、蒲公英30g、沙参12g、生甘草9g。
若患者口渴明显,可加用玉竹15g,知母10g。
若患者腹泻明显,可加用葛根20g,黄连6g,茯苓15g。
若患者伴有咯血,可加用白茅根30g,大蓟15g,小蓟15g,侧柏叶15g。
若患者咯痰明显,可加用浙贝母30g,瓜蒌15g。
若患者发热明显,可加用桑白皮20g、地骨皮15g。
【气营两燔】
症状:壮热、咳嗽气急、胸闷喘促或胸胁胀痛、烦躁不安,甚者神昏谵语、口渴欲饮、溲赤、便干,舌红绛,苔黄,脉细数。
治法:清气凉营。
参考方药:水牛角24g(先煎)或羚羊角粉1g(冲服)、玄参12g、生地15g、麦冬12g、金银花30g、连翘15g、黄连9g、栀子12g、赤芍9g、丹参12g、瓜蒌18g、生甘草6g。
若患者神昏明显,可合用安宫牛黄丸。
若患者大便干,发热明显,可合用升降散加减。
【正虚邪退】
症状:倦怠乏力、口干、多汗、食欲欠佳,舌红苔少,脉细无力。
治法:益气养阴,健脾和胃。
参考方药:淡竹叶9g、生石膏15g、人参6g、北沙参12g、麦冬15g、炒甘草6g、粳米30g。
若患者汗多,可加用白术30g,浮小麦30g。
若患者无力明显,可加用黄芪30g。
若患者口干明显,可加用玄参15g,玉竹15g、天花粉20g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