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州联合医院普外科:毫米小孔解决一岁宝宝疝气困扰

近日,年仅一岁的多多刚刚接受了小儿疝手术,不仅哭闹减少了,精神状态也较之前有了明显改善。“如果不是肚脐处米粒大小的痕迹,很难想象几天前他才接受了手术。”多多的父亲王先生说。像许多家长一样,他担心孩子手术后会留下疤痕,且一度听信小儿疝气可以自行消失的说法,却险些酿成大错。


担心手术留疤,治疗延误半年


在多多出生一个月之后,王先生无意中发现孩子哭闹的时候,在腹股沟处会鼓起一个包,但是躺在床上或不哭闹的时候,这个包又消失了。夫妻俩带着孩子前往当地医院检查才知道这是“小儿疝气”,因为听说有些小儿疝气可以自行消失,便没有为孩子治疗。

可半年过去了,多多腹股沟处凸起的包块不仅没有消失,用力时却鼓得更大了。这一次,夫妻俩着了急,将孩子送到了德州联合医院普外科,B超检查确诊为腹股沟斜疝。接诊医生陈彬建议尽快为孩子手术治疗。

“非得手术吗?他还这么小?”夫妻俩一听要手术,瞬间紧张起来。陈彬耐心解释:“大多数疝气是不能自愈的。如果不及时处理,有可能因为排便用力或剧烈咳嗽而使腹腔压力突然增高并产生嵌顿,时间一长,会造成疝囊内肠管的缺血性坏死,甚至肠穿孔,对孩子的生命健康也会造成严重威胁。”

为了避免将来给孩子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,家长接受了陈彬的手术建议,为孩子实施微创的单孔腹腔镜手术。


5 毫米小孔,使手术更微创


“少一个部位的创伤就少了一次伤害。”陈彬告诉记者,常规的腹腔镜手术需要开3至4个孔,术后会留下多处瘢痕。单孔腹腔镜治疗小儿疝,不但把腹壁切口数量减少到最少,而且创伤更小,切口愈合后能达到较佳隐蔽效果。

手术中,陈彬在多多的脐部开了一个约 5 毫米的小孔,从这个通道进入腹腔。清晰的成像屏幕,成了他的“眼睛”,小儿疝专用的手术钩针,灵巧地避过血管、神经、精索和输精管,直接缝合疝内环口。随后,通过镜头,陈彬又探查了对侧内环口情况,若发现对侧存在隐性疝,可直接予以结扎,这样既避免患儿二次手术的痛苦,也可节省手术费用。

“这是个考眼力、考巧劲儿的活儿。”陈彬说,“不要小看多个孔到一个孔的跨越。”单孔腹腔镜对实施手术的医生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不仅考验医生的技术,也考验着医生的耐心和细心。由于切口小,术中几乎无出血,多多很快就出院了。


腹腔镜技术于小儿外科广泛应用


陈彬是小儿外科专业研究生,师从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贵州省儿童医院小儿外科主任刘远梅教授,擅长小儿外科常见病及多发病的治疗。来到联合医院普外科工作后,陈彬在科主任的指导下,运用单孔腹腔镜手术开展小儿疝气、小儿阑尾炎、精索静脉曲张、隐睾、鞘膜积液等疾病的手术治疗。近两年来,普外科陆续开展针对小患儿的各种微创手术,已成功开展微创治疗小儿鞘膜积液、小儿阑尾炎及小儿各种急腹症的手术150余例。

作为微创治疗的代表,腹腔镜技术显著扩大手术耐受人群,有效减少了术后患者的不适感、复发率,并已广泛应用于小儿外科多个领域。(孙君)


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:

①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德州新闻网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 德州新闻网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②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德州新闻网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
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、数量较多,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,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,请主动与本网联系,提供相关证明材料,我网将及时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