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家提醒:知艾防艾 共享健康生活

——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

德州新闻网讯记者刘潇滕璐本报通讯员李敏

12月1日是第34个世界艾滋病日,今年活动主题是“生命至上终结艾滋健康平等”。近年来,我市艾滋病一直呈低流行水平,但病例呈逐年递增趋势。令人欣慰的是,市民主动检测的意识不断增强,截至今年10月底,各机构筛查人次已达63.4万人。

新发现感染者男性占九成

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(HIV)引起的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疾病,一旦病毒侵入人体,会在体内不断繁殖,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,引起组织器官损伤,造成各种机会性感染、恶性肿瘤和中枢系统病变等,最后导致死亡。自1981年全球发现首例感染者以来,艾滋病已经成为严重的、世界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。

近年来,随着对高危人群动员检测力度的加大和市民主动检测意识的增强,每年发现的艾滋病感染者及患者数量明显增多。以去年为例,艾滋病感染者及患者中,男性占89.1%,女性占10.9%,男女之比为8.17:1;本市人口占65.5%,流动人口占34.5%;从感染途径看,性接触传播占95.8%,其中61.9%是经男男性接触感染的。

为什么男男性接触感染风险最高?主要有3个原因:一是在所有体液中,血液和精液中的艾滋病病毒含量最高;二是一些男男同性恋者性伴侣较多,增加了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概率;三是肛交行为极易造成黏膜破损,艾滋病病毒容易进入体内。

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

艾滋病是全世界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。《健康中国行动(2019—2030年)》中明确提出,到2022年和2030年,艾滋病全人群感染率分别控制在0.2%以下和0.15%以下。据了解,我市艾滋病一直呈低流行水平,但自1998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以来,艾滋病病例一直呈逐年增长趋势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如今,新增艾滋病感染者呈“两头翘”的趋势,即青年学生和老年人感染人数增加。从感染和发病群体来看,患病人群职业也更多元化,农民、民工、商业服务人员等都有涉及,“我市青年学生病例也有增加的趋势。”德州市疾控中心相关专家王洁表示。

另外,患者以青壮年为主,20至44岁年龄组增占70%以上。如果被检测出阳性,感染者要采取防护措施,保护性伴侣不被感染,同时告知性伴侣接受抗体检测,尽早接受抗病毒治疗,治疗越早,效果越好。“对艾滋病患者,要多多理解和关怀,避免歧视和冷漠。”王洁说。

全市建成三级实验室检测网

每年,我市投入大量艾滋病防治专项经费,用于开展艾滋病宣传教育、疫情监测、行为干预、患者救治等。为提高艾滋病早期发现能力,我市致力于打造艾滋病三级实验室检测网络,目前,我市已建立1家艾滋病确证实验室,59家艾滋病筛查实验室,134家艾滋病检测点,建立了完善的艾滋病实验室检测网络,覆盖全市92%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。

检测是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基础,也是知晓艾滋病感染状况的唯一途径。我市在各级疾控机构和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开展自愿咨询检测服务,为个人提供自愿咨询检测,全市34个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点,每年开展咨询检测达1.6万余人次。“通过全市各级疾控、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的宣传和努力,高危人群的主动检测意识明显增强,艾滋病感染者被及时发现并接受治疗,有效控制了艾滋病的蔓延。”王洁说。

国家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实施“四免一关怀”政策,即国家实施艾滋病自愿免费血液初筛检测;对农民和城镇经济困难人群中的艾滋病患者实行免费抗病毒治疗;对艾滋病患者遗孤实行免费就学;对孕妇实施免费艾滋病咨询、筛查和抗病毒药物治疗;将生活困难的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庭纳入政府救助范围。“这些政策的实施,让感染者及病人的抗病毒治疗获得可及性,我们对他们进行定期随访检测,对符合治疗条件的患者,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,实施免费抗病毒治疗。”王洁介绍。

预防从良好生活习惯做起

艾滋病是一种危害大、死亡率高的传染病,不可治愈、无疫苗预防。在日常生活中,应该如何做好自我防护呢?王洁指出,洁身自好,形成健康、科学、向上的生活方式,是杜绝艾滋病传播的最有效手段。

一般来说,性伴侣数量越多、性伴侣身体内携带的病毒量越大,被感染的可能性越大。人体感染艾滋病病毒后,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,没有明显的症状,即使发展为艾滋病后,也没有特异的症状,因此想确定是否感染艾滋病病毒,必须经过艾滋病检测机构抽血化验。

王洁提醒,如果有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行为,市民不要有侥幸心理,要主动到当地疾控部门、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机构、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点进行咨询和抗体筛查,如有问题及时进行治疗,不仅能延缓发病时间,同时可以减少传染给他人的机会。

王洁说:“过去,许多人闻‘艾’色变。现在,只要全民积极学习有关艾滋病的科学知识,了解艾滋病的传播方式,改变不良生活方式、行为习惯,就一定能控制艾滋病的传播和流行。”

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:

①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德州新闻网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 德州新闻网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②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德州新闻网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
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、数量较多,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,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,请主动与本网联系,提供相关证明材料,我网将及时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