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高免疫力 减少病毒感染

健康饮食、适度运动、心情愉悦——提高免疫力 减少病毒感染

编者按随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深入,我市不断创新方式方法,大力开展健康知识普及,倡导文明健康、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。今起,本报陆续刊发倡导市民健康生活方式的科普稿件,推动文明健康、绿色环保知识入脑入心。营养均衡健康饮食

□本报记者唐志梅本报通讯员李敏

感染新冠病毒后,如何科学饮食是不少市民关心的话题。平时三餐应该怎么吃?如何饮食才能提高对病毒的抵抗力?就此,记者采访了德州市疾控中心专家,对市民关心的问题进行解答。

营养均衡是对健康人群最基础的要求,吃得科学合理,有助于改善自身的免疫力,反之则适得其反。

根据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22)》,推荐每日饮水量为1500至1700毫升,且饮用白开水或茶水为宜,如果有重体力出汗多的劳动,则需酌情增加。

而饮食方面,市疾控中心专家建议,保持健康的一日三餐,每天应保证4大类食物摄入,包括谷薯类(粮食类)、蔬菜水果类、蛋白质类,以及油脂类(含烹调用油和坚果)。大米、面粉、杂粮等谷薯类食物,可以快速补充身体所需能量。无论是否感染,三餐都应注意饮食均衡,尤其要重视补充优质蛋白质,应尽量保证每天一个鸡蛋,饮用一定量的豆浆或牛奶,适量摄入鱼肉、禽肉和瘦肉等。但市疾控中心专家也提醒,不能因为蛋白质是主要营养物质之一,摄入量就太极端,最好能够均衡摄入各种肉类。对油煎油炸的、辛辣的食物,或者是比较上火的食物,应尽量少吃。

饮食要把握“平衡膳食,搭配均衡”的总原则,每日三餐要规律进食,尽量做到食物多样化。市疾控中心专家建议一周应吃25种以上的食物,有助于保证营养均衡、合理搭配,同时在饮食中注意蛋白质与碳水化合物、脂肪的比例,能有效改善免疫力。

适度运动科学健身

□本报记者滕璐本报通讯员夏梦

运动是良药。世界卫生组织将“适量运动”纳入健康四大基石。运动具有抗炎作用,可以促进体内细胞修复,并产生免疫细胞,从而增强免疫力。坚持运动,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,才能筑起守护健康的最强防线。

“适度、规律地进行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以使免疫功能增强,提高抗病能力,特别是长期规律性的有氧运动。”德州联合医院治未病科主任李汝耀说,人们常说的有氧运动是指每次10分钟以上较长时间全身肌肉参与的、促使心跳加快、微微出汗的运动,如快走、慢跑、游泳、外出骑行、打羽毛球等。他建议,每天进行30至60分钟,每周运动3至5天。适宜的中等强度是感觉微微出汗,呼吸加快但是还可以简短对话,但无法顺畅交谈或唱歌了。

运动虽好,但也不能过度。短期内突然进行高强度运动会降低人们自身的免疫力,特别是超过90分钟的高强度运动。李汝耀解释说,一般在高强度长时间运动后2至3小时开始,机体的先天性免疫系统开始进入繁忙工作状态,会导致免疫系统对外界抗原的抵抗力下降,此时更容易被病毒、细菌、真菌攻击。所以,锻炼要注意控制运动强度,循序渐进。

科学运动有讲究。“除运动量不宜过大外,忌空腹运动,忌用口呼吸,忌在身体状况不好、天气不好时运动。”李汝耀建议,运动前应做好充分热身,以身体微微发热为宜。运动中要注意保护肌腱和关节,尤其是跟腱和膝关节。运动后不要立即静止休息,应继续10分钟左右的整理活动,并及时擦干湿汗,做好保暖,尽快更换衣物,保持清洁。同时,要补充水分和新鲜果蔬。

克服压力心情愉悦

□本报记者滕璐本报通讯员王晓军

您现在处于哪种状态?“等阳”“阳过”还是“阳康”?不管处于哪种状态,人们的心理都会产生焦虑、紧张等情绪。抑郁、焦虑、紧张、暴躁等负面情绪会影响身体多个系统的功能,也会导致免疫力下降。因此,保持心情愉悦,有助于维持身体免疫力。

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精卫五科副主任贾妍表示,心理应激产生的压力,会通过输入、评估、反应等认知反应过程对免疫力产生影响,甚至带来心悸、手抖、尿频、失眠等躯体症状。她推荐了4种方法,提升“心理免疫力”。

第一,保持良好心态,正视负性情绪。保持乐观,要意识到出现不良情绪是人对环境改变的正常反应,它并不可怕,只要找到适当的方法就能有效应对,允许自己有适当的焦虑。

第二,合理安排生活,可多选择喜欢的事。中青年人要合理安排工作时间,每天进行放松训练,适度宣泄负面情绪,保持与外界联系,积极鼓励自己,通过调整心理状态来改善免疫力。老年人居家时,可以选择喜欢的事情并坚持做下去,如写书法、画画、听音乐,专注其中,并享受整个过程。可以做一些室内运动,舒展身心提高自己的免疫力,也能够宣泄消极的情绪,达到身心平衡。

第三,远离来源不明的信息。网络的海量信息容易导致“信息过载”,削弱大脑的信息筛选、甄别和整合能力,令人越看越焦虑。建议重点关注政府机关、医疗机构等有公信力的官方媒体信息。

第四,识别生理和情绪上的不适,及时就医。如果失眠、食欲差、心慌、情绪不稳定、容易发怒等不良反应已无法自我调整,且影响到正常生活,要及时寻求专业医生帮助。

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:

①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德州新闻网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 德州新闻网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②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德州新闻网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
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、数量较多,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,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,请主动与本网联系,提供相关证明材料,我网将及时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