睡眠不好?对症解决是关键

□本报记者滕璐本报通讯员王琰

你的睡眠达标了吗?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,今年主题是“良好睡眠健康之源”。据《2022中国国民健康睡眠白皮书》数据显示,超过3亿中国人存在睡眠障碍,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.2%。白天哈欠连连,晚上精神抖擞,睡时鼾声如雷,睡醒头昏眼花……你是否正陷入晚上睡不着、白天睡不醒的恶性循环?自己属于哪类失眠患者?该如何对症入睡?记者采访了德州市中医院脑病二科主治医师李娜。

睡眠障碍表现为入睡困难、睡眠维持困难、睡眠质量和数量达不到生理需求,通俗来讲就是“睡不着、睡不好、睡不醒”。“如果酝酿30分钟仍然睡不着,整夜觉醒次数超过2次,且总的睡眠时间少于6.5小时,同时白天比较疲劳、情绪低落,出现了反应慢、沟通迟钝等情况,就属于睡眠障碍了。”李娜说。

近年来,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,有睡眠问题的人也逐渐呈年轻化趋势。新手妈妈、学生、职场人士的睡眠问题尤为突出。“睡眠时间的减少会透支自己的身体,长期出现睡眠障碍会导致免疫力低下、诱发慢性疾病等,严重的会出现抑郁、糖尿病、心脑血管疾病甚至肿瘤,并会加重基础疾病。”李娜说。

睡眠作为生命所必需的生理过程,是保持健康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。如何才能睡个好觉?李娜说,首先要分清自己是哪类失眠,对症采取相应的方法。

夜醒型。晚上能正常入睡,但3至4小时后却异常清醒,每晚深睡不足4小时,早上起床后头晕眼花。建议人们将闹钟从床头移开,深夜盯着闹钟只会更加焦虑;心理疏导,可以通过心理医生帮你认清阻碍睡眠的绊脚石。

晨鸟型。白天忙忙碌碌,晚上天一黑就上床呼呼大睡,但凌晨一两点会习惯性醒来,之后再就无法重新入睡。建议醒来时起床放松一下,越是躺在床上“努力睡”,反而越清醒。

夜猫子型。通常在夜间更兴奋,一直熬到凌晨两三点才睡,早晨因为要上班,还得正常起床,起来后头晕眼花。这类人睡前放慢生活节奏;尽量远离电子设备;睡觉前至少2小时应调暗灯光。

焦虑型。入睡很顺利,但睡觉过程中会多次醒来,躺在床上脑子却转个不停,为工作生活琐事而焦虑。建议人们放松身心,转移注意力;让睡眠环境更加恬静,比如加厚窗帘以遮住窗外的灯光等;睡觉时可以戴上耳塞。

赖床型。入睡困难,可能需要1小时左右。而一旦入睡,早晨就怎么也不愿起床,经常睡懒觉。建议下午和晚上不要喝咖啡因饮料;上午尽量多接受阳光照射,适当参加户外运动。

慢性失眠型。入睡需要1小时甚至更久,睡眠过程中醒来多次,每次清醒几分钟到1小时,常说梦话。可以通过改善晚间生活习惯和睡眠环境,适当降低卧室室温,光线稍暗、播放包含雨声、海浪声或树叶沙沙声等白噪音,只把床作为睡觉的场所;白天练瑜伽,适当锻炼。

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:

①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德州新闻网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 德州新闻网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②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德州新闻网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
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、数量较多,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,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,请主动与本网联系,提供相关证明材料,我网将及时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