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季溺水事件高发—— 4分钟黄金救援时间要抓住要抓住

□记者唐志梅 通讯员陈萍

溺水的抢救流程

1.将溺水者救出水面后,判断其意识和呼吸脉搏:急救人员应拍打溺水者的双肩,若溺水者对此有所反应,则表明未丧失意识。将耳朵贴近溺水者的鼻孔,仔细聆听其呼吸音,同时观察其胸廓是否有起伏。此外,还需使用食指和中指触摸溺水者的颈动脉(位于喉结旁2厘米处),以感触是否有脉搏跳动。

2.开放气道:为溺水者清理口鼻异物(如淤泥、杂草等)。如有假牙也应取出,保持呼吸道通畅。

3.先人工呼吸后心肺复苏:首先进行2至5次人工呼吸,随后再进行30次按压。成人推荐按压深度为5至6厘米,儿童力度稍减,按压频率为每分钟100至120次。胸外心脏按压30次后,再进行2次人工呼吸,此后按照2∶30的比例循环往复地进行心肺复苏操作,直至专业救援人员到现场。

盛夏,游泳、戏水成为不少市民避暑和健身的选择,但随之而来的安全隐患——溺水,敲响了生命安全的警钟。7月25日是世界预防溺水日,德城区中医医院(德州联合医院)急诊科主任王兴刚提醒,成年人也要警惕溺水,尤其是有基础疾病的人群。

谈及溺水,许多人都认为只有青少年儿童是溺亡事故的高发群体,或是认为只有在游泳池外的自然水域才会发生溺水事件,实则不然。“每年夏天,我们也会接诊在游泳馆溺水的患者,50至60岁左右的成年人居多,其中不乏熟识水性的人群。”王兴刚分析,这或许与缺乏防溺水意识有关。

一些有基础病的患者,总以为游泳强度低,稍有胸闷、头疼等不适症状,也毫不在意,依旧进行游泳导致溺水。对于患有高血压、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市民,在参与游泳活动时务必谨慎,以防发生心梗、心律失常等。同时,王兴刚特别提醒,酒后严禁游泳。

“发现溺水者后越早对其进行心肺复苏,溺水者生存的机会越大。从临床经验来看,4分钟内进行及时有效救治,溺水者生还率高;6分钟后,死亡率直线上升;10分钟以上,脑死亡概率达到100%。溺水者能否存活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:溺水者是否可以迅速离开水面、溺水者是否得到了适当的复苏救援。大多数溺水幸存者都是在现场得到了及时施救,如及时接受心肺复苏。如未得到及时救护,即便后续采用先进的生命支持手段,溺水者的生命也很难被挽救。因此,心肺复苏是抢救呼吸、心跳骤停溺水者的关键措施。”王兴刚建议人人都要学会这项急救技术。

在溺水救援行动中,首要且至关重要的原则是确保救援人员的自身安全,若无法保障自身安全,则不建议参与救援。此外,针对溺水事件的救援,切勿采取手拉手的方式,此种方式极易导致更多的人员伤亡,即便面对的是体重较轻的儿童,也应避免使用此种方法。一旦发现溺水者,要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,以便专业救援人员及时赶到现场。

王兴刚特别强调,在抢救溺水者过程中,有一个常见的误区,即“控水”行为。无论溺水者身处海水还是淡水环境,均不应进行控水操作。控水可能导致胃内水反流,进而引发呼吸道阻塞或感染,从而延误心肺复苏的宝贵时间。常见的倒挂倒背、挤压肚子等做法均属不当之举。

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:

①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德州新闻网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 德州新闻网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②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德州新闻网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
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、数量较多,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,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,请主动与本网联系,提供相关证明材料,我网将及时处理。